大足区简介

大足区属于重庆市管辖。

大足县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,取“大丰大足”之意而得名;又因“有海棠而独香”的传说,故有“海棠香国”的美名。唐末至宋末,为昌州府和潼川府治地。明洪武十年改属重庆府。清末民(国)初属重庆府、川东道。民国24年(公元1935年)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。解放后,先后隶川东行璧山专区、四川省江津专区、永川地区。1983年永川地区撤销隶属重庆市。

唐末昌州刺史、静南军大使韦君靖在龙岗山开建永昌寨,开创北山石刻。

南宋名匠赵智凤在宝顶山用毕生精力建造宝顶山石刻。

元顺帝至元3年(公元1337年)韩法师起义,称“南朝赵王”。明嘉靖44年(公元1565年)蔡伯贯起义,建国号“大唐”,号“大宝”。

清光绪年间,余栋臣三打教堂,两次起义反洋教。

清宣统3年(公元1911年)张桂山组织保路同志军进县城,宣告大足独立,并攻克富顺,被推为富顺都督。

1928年2月,中国0大足县支部成立。

1949年12月13日大足解放。

此外,还有南宋杨甲著《六经图》中之《十五国风地理之图》是世界上最早的刊印地图;反清革命者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;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唐赤英(红三军代政委)。

【自然地理】

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,重庆市西北部,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,介于东经105°28′至106°02′、北纬29°23′至29°52′之间。东连铜梁县,南临永川市,西接荣昌县,北依潼南县、四川省安岳县。西距成都市269公里,东离重庆市80公里。县东南部为低山,最高海拔934米,中部为浅丘带坝,西北部为深丘。全县辖24个街镇乡,242个行政村,50个居委会。幅员面积1392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68万亩。

【土地资源】

全县土地资源1392平方公里,折合为208.53万亩,人均占有土地2.3亩,低于全国人均8.7亩的水平。属人多地少,垦殖系数高,后备资源不足的县。垦殖系数为32.6%,耕地面积为68万亩,土质较好,99%的土壤为水稻土、紫色土。

全县森林覆盖已达24.96%,成片林16482.7公顷,活立木蓄积量608691立方米,林相结构由单一的用材林向经济林、防护林等多元结构发展,为市级基本绿化达标县。

【水利资源】

大足地处涪、沱两江的分水岭。主要河流有濑溪河、窟窿河、怀远河,干流总长度148.8公里,加上290多条小溪河,总长度约1000公里,是典型的溪涧型水分和水资源贫乏县,积水全靠人工拦蓄,全县水利资源藏量为14083万立方米,平均每年水资源总量为56616万立方米,地下水资源总量4179万立方米。

【矿产资源】

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锶矿、煤炭、天然气、页岩、石灰岩、石英砂岩、陶瓷粘土等21种,开发较好有煤和锶矿,已探明煤的储量为2830万吨,为全国100个产煤大县之一。锶矿属稀有金属,由天青石和菱酸锶组成,品位较高,最高达90%,探明储量为46.6万吨(资料显示,实际储量约400万吨位),天然气储量为1亿立方米。